新闻动态
2025-02-04 20:13 点击次数:179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中,曾发生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战斗故事。
一个营的志愿军战士大概有五百人,他们与几千名联合国军正面相逢,甚至遭到了包围
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战士们激战一夜,给敌人制造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以少对多,半步不退,中国军人一次次书写神话。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我军做好了殊死搏斗的准备。
突围之战一定要打,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就算可以成功,我军必然也会付出惨烈的代价。
战士们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但也想把生的机会留给自己的战友。
敌人的变数,更是让人始料未及。
以百对千,我军战士会如何破局?他们能够突围成功吗?
陷入重围,破釜沉舟
1951年4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通力合作,展开了与联合国军之间的第五次战役。
这场战役持续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方投入了大约15个军的兵力。
战役规模,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属于最大级别。
中国和朝鲜两国军队,在第四次战役结束之后,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成绩。
嚣张跋扈的联合国军无法更进一步,被我军牢牢阻挡在三八线附近。
若能够保持战场优势,我军便能进一步打压对方的士气,扩大我们的胜利果实。
当然,这个假设是建立在第五次战役顺利推进的基础之上的。
在铁原、金城和金化一带,联合国军仍然保持着主动进攻的态势,试图在主动型战场上给我军增加负担。
至于其他地区,他们则以防御战术为主,尽量维持当前的局面,保持稳定的局势,想办法从东西方向登陆作战,建立新的战线。
联合国军的野心昭然若揭,我军自然不会任由他们得逞。
粉碎对手的阴谋,打破对手的幻想,这一向是中国军人最擅长的事情。
第五次战役开打之后,战场局势仍然十分危急,志愿军战士还是像之前的每一次战斗一样保持高度警惕,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任务的执行工作当中。
1951年4月,志愿军第40军354团3营的战士们肩负重任,在团参谋长刘玉珠同志的带领之下,执行快速穿插任务。
迂回,穿插,包围,这些都是我军在长期革命作战过程中极为常见的战术,其中,穿插对于行军部队的速度要求非常高。
穿插需要的是队伍提前行动,预判敌人的方向,用高度的专注和灵活的反应,对敌人的队伍实现分割和破坏。
只有我方的行军速度领先于对手,战士们才能实现有效的穿插。
因此,对于3营的战士们来说,快速行动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他们在用速度,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
可速度,也成了他们最大的问题。
由于3营的速度高过1营,兄弟部队后续歼敌没有跟上,战士们先遇到了强敌。
对面的敌军人数有好几千,每个人的装备也十分精良。
而一个营的兵力,大约只有500人,双方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大到仿佛有了一条难以被填平的沟壑。
敌人依靠兵力和火力的优势,对3营做出了包围的架势。
来自周遭的压力,此时如同巨大的石头,沉沉地压在刘玉珠和营长李德章的心上。
孤军对战,孤立无援,这样的形容词在战场上可不是什么好词。
最糟糕的境地,或许也就是如此了吧。
既然已经被敌人包围,那3营也完全没有必要抱任何的侥幸心理。在最坏的情况下,来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搏斗,此时此刻也未尝不可。
刘玉珠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他有过丰富的战斗经验,对局势的判断也更加准确。
在思索对策之时,他脑子里的想法也逐渐成熟。
他们本来负责执行的就是穿插动作,需要深入敌后,切断敌人与旁边部队的联系,确保其他战线上的兄弟部队能够一一歼灭敌人。
现在,不正是执行战术的好时机吗?
无论如何,他们也要切断敌人之间的联系,用强有力的军事行动拖住眼前这支敌军部队的动作。
因此,就算是打到最后一个人,3营也得把使命贯彻到底。
血战到底,打完最后一颗子弹,这是刘玉珠作为团参谋长,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此情此景,生死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东西了。
营长李德章,以及教导员马仲吉,对于参谋长的计划完全支持。
能够走到这一步的人,谁不是顶天立地的军人,谁会轻易认输?
他们凑在一起,整合了部队的所有资源,保证战士们每人一支枪,也把有限的人员安排到了最有价值的位置上。
他们的战斗,是一场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冒险。谁都知道会付出什么,但谁也不知道结果。
正是因为结果未知,过程才更惊心动魄,也更能给人希望。
刘玉珠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件事也体现了他团参谋长的综合素质。
他打开自己的公文包,拿出了一些随身携带的重要文件。
作为团级干部,他的文件,自然是志愿军相当重要的情报。
由于接下来的战斗生死未知,刘玉珠不敢拿军队的信息开玩笑。
所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只能把重要文件全部销毁。
文件没有了,还可以重新再制定。但它们如果落到敌人的手里,将会给我军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正面对抗当中,战士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身上的弹药几乎快要消耗殆尽。
光是这样硬扛,我军一定会落于下风,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寻找机会,还得想办法分散敌人的力量才行。
营长李德章提出了一个想法,声东击西,分散行动,化解危机。
简单来说,就是由他带领一部分战士朝着东边的山地突围,吸引敌人的注意,并且分散一部分火力。
接下来,刘玉珠和马仲吉则抓住空隙,带着剩下的战士们从西边突围。他们的压力会减轻许多,打出去的概率也会高上许多。
争相掩护,九死一生
李德章的想法,刘玉珠和马仲吉完全同意。不过关于掩护的人选,他们却有不同的意见。
谁都知道,掩护战友突围的那个人,生存的几率会更小,牺牲的概率会更大。
敌人的大半火力都会被吸引过去,他所面临的几乎是绝境。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军人们兜兜转转,走过那么多的战场,一直保持着一个优良品质,那就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
他们宁愿奉献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看到朝夕相对的战友牺牲在自己的面前。
但凡有任何一丝生存的可能,他们都希望留给首长和战友。
每一个人几乎都是这样想的,所以在光明面前,他们竟然还学会了互相谦让。
李德章的想法的确非常不错,但是刘玉珠绝对不同意他把自己当成诱饵。
事实上,在刘玉珠看来,自己是团参谋长,是3营所有人当中级别最大的干部。
遇到危险,遇到困境,他也应该冲在最前面,而不是躲在战友的身后。
因此,他决定由自己来率先突围,掩护3营其他战友。
可李德章作为营长,一直想要保护团参谋长,也想要保护他的战友们。
两个人针对这个问题僵持不下,谁都想主动付出。
最后好不容易,他们才得出一致结论,谁也不要等待着另一个人去拯救。
大家从不同的方向分别突围,尽可能分散敌人的力量,为战友减轻压力。
虽然仍然知道希望渺茫,但志愿军战士绝对不是坐以待毙的群体。
李德章负责向东突围,他带着一个小分队率先发起了行动。而且,他们的行动过程很不寻常。
通常情况下,突围人员为了避免敌人对自己过多注意,会尽可能隐蔽身形与行踪,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能跑多久跑多久。
但是他们不同,他们的行为异常高调,像是唯恐敌人注意不到自己。
虽然还不至于在战场上闲庭信步,但他们的状态着实不像普通的突围人员那样紧绷。
这么做,李德章也是有理由的。
他高调一点,张扬一点,存在感强一点,敌人对他的注意就会更多一点。
这样一来,团参谋长和教导员那边遇到的火力就会更少一些。
就算不能像最开始的计划那样把自己当成诱饵,他也想尽量多承担一些责任,这是他认为自己作为营长应该做的事情。
刘玉珠耳聪目明,哪能不知道他的打算?
于是不同突围方向的所有人都发起了行动,敌人的力量果然被他们所打散。
接下来,拼的就是谁能扛更久,谁能赚更多。
在几乎没有任何掩护,而且弹药储备量已经不多的情况下,三营的所有战士都是凭借着自己的热血在做最后的抗争。
就算结局终是牺牲,他们也想在斗争中牺牲,这也算是死得其所。
李德章忙于应付敌军越发猛烈的火力,事情最后的发展,也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战友牺牲,突出重围
李德章带领的向东突围的小分队,还没有完全跨过公路,就遭到了敌人铺天盖地的射击。
对方的弹药像不要钱一样向他们袭来,他们无处可躲,许多战士都成为了烈士。
李德章始终身先士卒,在焦灼的局面中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伤。
他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一瞬间几乎昏死过去,倒在了公路旁边的田里。
那一天,大地仿佛都要被烈士们的鲜血染的鲜红。
另一边,刘玉珠所遇到的情况也不比李德章好多少。
他同样想多承担一点压力,多为营长提供掩护,也同样面临着敌人疯狂的扫射。
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心如刀绞,但仍然稳稳地端着枪,坚持作战。
还是那句话,哪怕只打到最后一个人,三营也依然存在。
而他,带领整个三营突围的团参谋长,也必须战斗到最后一刻。
刀枪无眼,火药横飞,刘玉珠的胸膛不幸被敌人击中,鲜血一瞬间便把他的衣服浸的通红。
他的生命力在快速流逝,而他人生中最后的一个遗憾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战友们顺利突围。
他的牺牲是志愿军巨大的损失,也是我党巨大的损失。
这位身经百战的优秀战役指挥官,从抗美援朝的第一仗开始,就打出了不少漂亮的战绩。
他的军事素质,他的综合素养,他的实战经验,都是我军相当宝贵的财富。
而他把生命留在了这里,也把遗憾留给了幸存的战友。
刘玉珠牺牲时,李德章还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因为他的状况也算不上理想,已经处于命悬一线的状态,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
好在李德章身体底子够硬,最后撑了过来。
只是当他听说团参谋长刘玉珠和教导员马仲吉都已经牺牲在战场上时,他恨不得那个付出生命的人是自己。
如此惨烈的牺牲,如此惨痛的代价,从此成为了他心里永远的伤。
虽然敌人给我军制造了不少的压力,但他们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尤其是暮色降临,他们更是担心擅长突袭和夜袭的志愿军会有什么隐藏的招数,把他们全部歼灭在这里。
美英联军,以及联合国军的其他部队,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只是虚张声势的纸老虎罢了。
当环境因素对他们明显不利时,他们想的不是坚持,而是撤退。
所以,李德章最后带着剩余的战友们活了下来,以500人对抗数千人,他们再一次创造了战场之上的奇迹。
已经牺牲的人,永远不可能再回来。还活着的人,则需要继续承担重任,肩负使命,向前奔跑。
他们不仅需要完成自己的理想,还要代替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看一看胜利的曙光。
战争还在继续,中国人民志愿军书写传奇的脚步也还在继续。
结语以一个营的兵力对抗数千名敌人,任谁看到都觉得这是一个绝境,没有办法突破。但第三营硬是凭借着强大且顽强的作风,凭借着战士们勇于牺牲和互为掩护的大义品质,走出了一条不可能完成的路。团参谋长牺牲了,教导员牺牲了,但营长还在,即便身受重伤也还在坚持。三营没有被打垮,反而让联合国军见证了中国军人的可怕。
Powered by 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